close

  中新網天津4月18日電 題:永不停歇的生命接力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王英
  十二年,一場關乎生命的接力在天津醫科大學的校園裡心手相傳,每一個人都是這場接力賽的選手,是生命的拯救者,也是希望的傳承者。19人,捐獻造血乾細胞志願者的人數,背後則是19個生命的延續,19個家庭的溫度,19個可以渴望的未來。5000份,天津醫科大學造血乾細胞載入中華骨髓庫的血樣,記錄著這所校園裡點滴熱血匯聚的洪流。
  作為天津市首家倡導無償捐獻造血乾細胞的高校,12年的持續不斷,12次的集中採樣,5000人的採血入庫帶給這所學校的是潛移默化的情感變遷,是敬畏生命、守護生命的不變主題。19位同學成功捐獻造血乾細胞,占天津市整體捐獻比例的12.5%,捐獻比例4‰,遠遠高於了骨髓移植配型成功在非親緣之間十萬分之一到一百萬分之一的概率。在這些數字背後,生命的呼喊從未停止,呵護生命的溫度暖透人心。
  捐獻姐妹花:“你把這世界最純真無私的愛給了他”
  馬玲,是天津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的一名學生。2011年4月,她與學校里的另外兩名同學幾乎同時成功捐獻造血乾細胞。她要捐助是一位患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8歲男孩。在經歷了高配、體檢、採集等環節後,馬玲體內200ml的造血乾細胞懸液被以最快的速度輸入孩子的體內。
  捐獻完成後,馬玲的生活重新恢復了平靜,但平靜的日子卻因偶爾寄來的隻言片語變得格外動人:孩子已經完成手術,“你把這世界最純真無私的愛給了他,他一定會好起來的,會去上學,健康的成長”;孩子出院了,“我們會時刻教育孩子,讓他記住:他的生命是姐姐給的,讓他一生永記姐姐的恩情,知道自己的重生來之不易!”;孩子慢慢恢復了,“姐姐,謝謝你,我又可以去上學了”,信的筆記歪歪扭扭,孩子因為生病只上過一天學,所有的字都是孩子的媽媽握著孩子的手一筆一划寫出來的……馬玲說,在那一刻,我覺得我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能夠幫助他,我覺得特別幸福。寥寥數筆,寫下的卻是孩子的別一世界,飽含著生命延續全部的熱切和感激。
  與馬玲同班同宿舍、同年同月生,同年同月捐的史海欣要捐獻的是一位來自浙江的七歲小女孩。回想起捐獻的前一天,史海欣曾這樣寫道:說實話有點怕,怕明天出現什麼意外,怕找不到我的血管在哪裡,怕針頭扎不進我的血管里,怕針頭中途掉出來,還怕採集了一半,機器壞了,也怕小朋友堅持不到明天。看著血從管子里流出去再重新進入我的身體,帶著室內微涼的溫度。那些血袋的液體帶著我的祝福完成我的使命。如今這兩個捐獻姐妹花已經快要畢業了,醫院繁忙的實習工作里還有著她們更多的使命。
  那些愛的方式:增肥女孩的情人節禮物
  在杜翠琴的回憶里,“2012年2月14日,這一天是西方的情人節,在這甜蜜蜜的日子里,我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無償捐獻了造血乾細胞。雖然有點辛苦,有點累,但是我還是非常開心,我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這是我有史以來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
  小杜同學的捐獻之路,其實並沒有她說得那麼簡單。高配成功後,因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症的困擾,小杜持續補充鈣劑和蛋白質、每個星期都去醫院驗血才使得自己的血液達標。
  得知等待捐獻的患者是一位身高180cm,體重70多公斤的男青年,155cm,只有45公斤的小杜為了能夠順利捐獻開始了女生們看來難以接受的增肥之路。到捐獻前,杜翠琴增肥十幾斤,順利完成了捐獻。
  如今,這個當初接到配型成功電話激動得手都發抖的小姑娘現在已經走出母校,成為福建省一家醫院的影像科醫生了。她曾為之努力的無償捐獻造血乾細胞義舉不僅輓救了那個素未謀面的生命,也使更多的學弟學妹們加入其中,創造奇跡。
  22歲的葛蓓蓓就是這些學生英雄中的一位,平時不善言辭,堅持勤工儉學的他在獲悉自己配型成功時,毫不猶豫地決定捐獻。捐獻前,他收到了受捐患者的一封信。那是一個兩歲孩子的母親,她在信中說自己不怕死,可是孩子不能沒有媽媽。
  在學校特意為這些無償捐獻造血乾細胞的孩子們舉行的儀式上,葛蓓蓓說,他覺得自己輓救的不僅僅是一個生命,還是一個幾近破碎的家庭和一個2歲孩子失而復得的母愛。也許只有生命才能延續愛的力量。捐獻完成後,葛蓓蓓勤工儉學所在單位的領導端來了熱騰騰的雞湯,那裡有愛的溫度。
   高比例的背後:“勇敢的做自己不會後悔的事”
  現在已經從學校畢業的研究生王瑋是2012年3月為一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女患者捐獻造血乾細胞的。套用一句時髦的話說,他已不在校園,校園還有他的傳說。
  在得知自己配型成功後,王瑋高興地向父母彙報,卻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父親電話里“我們這個家庭的幸福和希望大部分都在你身上了”的一句話讓他徹夜未眠。王瑋在日記寫下“自己從小的志向就是做一名醫生,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如今一個鮮活的生命正在隕落,而我卻可以使她重新鮮亮起來。如果我由於害怕放棄了,在放棄的那一剎那,我想我會一輩子對那個患者內疚,一輩子對患者的家人內疚。即使他們不知道我是誰,我的良心也會受到深深的譴責。”
  “勇敢的做自己不會後悔的事”這是王瑋做出決定的內心獨白,為此他搜集資料、勸說父母,因為時間衝突還放棄了公務員考試。醫大的校園或許會永遠記得那個三月里奔波的學子,他滿頭大汗地跑到老師跟前,重覆一句不能釋然的話語“我不能錯過,錯過了會一輩子良心不安,因為我錯過了行善的機會”。
  2012年,天津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鄭維霞配型成功,準備捐獻。就在捐獻前夕,室友問她,是什麼讓她做出這樣的決定?鄭維霞的回答簡單卻又深刻“為了心安和責任”。
  是啊,為了心安和責任,可以剋服恐懼、可以說服家人,可以一個上午一動不動地躺在床上看自己的血液循環近30次,只為提取200ml的乾細胞懸液,可以為一個從未見過面的人牽掛,可以救人一命卻聽不到他親口說出的感謝。但是在這些孩子們看來,他們“收穫的喜悅和幸福難以形容”。
  已經留校成為輔導員的曹璐回憶自己的捐獻過程時談到了一個細節。在他之前的那位捐獻志願者在採集乾細胞當天得知受捐患者已經去世,那是一個年僅六歲的生命。那位捐獻志願者,一個當兵的漢子,留下了眼淚,嘴裡不停地說著“你怎麼就不能再等我一天”。
  被這一幕深深打動的曹璐也在暗中祈禱,希望與他配型成功的患者能夠堅持到乾細胞採集出來並送到廣州的那一刻。曹璐說,如果非要問為什麼捐獻,那是因為我能救她的命。那是一個身患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的女患者。如今,成為老師的曹璐也在自己的學生中間傳播著無償捐獻的理念,畢竟,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並不偶然的傳奇:天醫校園裡的無聲教育
  今年年初,天津醫科大學造血乾細胞捐獻志願者團隊被評為“真情天津——2013年度人物”。那些高頻數字再次出現在公眾面前,是什麼促使這麼多孩子義無反顧的伸出臂膀?是什麼讓他們勇敢擔當、成功捐獻,這場生命的接力所鑄就的或許不是偶然的傳奇。
  曾幾何時,每一個走進這所校園的孩子都會舉起自己年輕的手臂,在希波克拉底廣場、在朱憲彞銅像前,在開學時、在畢業季留下自己青春的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聖潔與榮譽,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醫生的職業教育在此開端,在此凝結。
  在繁忙的專業學習之外,醫大學子們感受著屬於這所校園特有的無聲教育。從朱憲彞老校長感人之深的臨終“四獻”到生命意義展室中漫捲的遺言,孩子們在這裡讀懂生命的意義;從兩立遺書“雙捐”的姚進到奉獻紀念碑上難以抹去的名字,孩子們在這裡感受生命的重量;從SARS肆虐,紅區里不滅的燈光到汶川、玉樹地震後心手相連的溫暖,孩子們在這裡體嘗生命的可貴;從二十餘年走進廠礦、走進學校、走進鄉村、走進災區,走近艾滋病患者、走近孤寡老人、走近患病兒童、走近農民工以及無數次走進、走近的志願服務中,孩子們觸摸生命的溫度;從回報社會八次鮮血的趙偉到自強不息、身殘志堅的丁學博,孩子們領悟生命的可能。
  這些關乎生命的教育就是未來白衣天使的醫大底色,這些底色在今天醫患關係如此緊張的環境中彰顯出了醫學教育的本質。這些教育的成果或許就是造血乾細胞採血入庫擁擠的人潮,就是那些義無反顧的面孔,就是同學們穿上白大衣時的感受“選擇它,敬畏它,凈化它,傳承它”,就是並不偶然的傳奇。
  去年10月,被習近平總書記稱贊的中馬友誼的使者——天津醫科大學國際醫學院2006級畢業生楊永康在結婚典禮上見到了自己捐助的七歲小男孩。這個身體中留著他的血的孩子和他的父母一起出現在婚禮現場,相信他們的喜悅不分國界、不分種族,因為那裡有人性的善良。
  今天的天津醫大校園內外依然活躍著那些白衣天使、志願服務者的身影,這或許是這所大學最令人動容的所在。19個孩子的鮮血或許是一個濃縮,但無私奉獻、捨己為人、救死扶傷的精神傳統卻已歷久彌新的融入這所校園之中,催人奮進,給人溫暖。(完)  (原標題:永不停歇的生命接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mgrfneh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